在傳統市場總是可以學習到東西
我很愛逛菜市場,主要是可以見識到很多事物! 例如12月去七堵市場一趟,攤販說這是高山的白菜跟高麗菜,所以才會黃心的!

可是我一拿,都不沉,其實心裡就有底了,但價格便宜,纖維也不粗,所以即是平地種植的,我還是拿回家煮羊肉爐了。
回家一煮了之後,就可以確定不是高山種植的了!
但為何這些白菜跟高麗菜是黃心的呢? 答案應該就是新品種。
興農種苗 上將白菜
播種80天可收成,從九月開始種植的話,12月就可以吃到黃心的上將白菜。
興農種苗 錦秋甘藍
國曆八月下旬可以種植,60天可採收。
當時七堵市場大都是賣29~35元/臺斤,為何這家賣這麼便宜? 只賣25元/臺斤。
這應該是他們批到的貨,原本就不是好貨色了! (大盤也會下殺品質不好的蔬菜價格。)
不管是白菜跟高麗菜,都種的太虛了…葉片與葉片之間的空隙太大,應該是在平地種植,生長太快,種成了虛心的白菜跟空心菜。
其實台灣的好高麗菜標準很不一樣
另外日本喜歡的高麗菜是適合生吃,煮不軟也煮不甜。
台灣喜好的高麗菜品種就像是初秋高麗菜,甜脆,可做泡菜,煮了會軟,也適合做高麗菜捲,原因就是纖維比較少或比較嫩。然後煮火鍋或煮湯,可以讓整鍋湯變成甘甜風味。
只要不脆甜,煮了不軟又不甜,那就不符合台灣人的好高麗菜標準。這一點其實跟四周的中、日、韓等國家很不同! 所以即使夏季台灣需要進口高麗菜,但台灣人就是不喜歡國外進口高麗菜的口感跟不甜,寧願去買貴多了的高山高麗菜之原因。
另外正統且對時的高山白菜跟高山高麗菜,切了之後會出蜜汁! 炒菜還會燒焦。
就是因為在高山溫差大,這些可耐寒蔬菜會把甜份儲存,以耐寒跟溫度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