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覺得嘉義沒有好好的規劃河道出海口,幾乎都被水門限制住,其營養鹽都被扼制在水門內的水域,同時也缺乏保護牡蠣的堤岸,最靠近海邊的大片的鹽田池也扼制住養殖的發展,那可是最靠近乾淨水源的地方。
養殖牡蠣雲嘉南就屬嘉義環境條件最差,把那一大片放在那閒的鹽田地改成牡蠣養殖專區不好嗎?,不想辦法增加生產量,卻去搞後期的加工,衛星圖看一下好嗎?,比較一下雲嘉南的蚵棚數量,看一下別縣市的出海口,然後想想這些經養殖池排出的肥水(營養鹽)是要如何產生微藻肥育牡蠣淨化利用後回歸大海,而不是封鎖在水門內。
水門內外的水各自兩種顏色,水門內的水就是水利會在養殖水權的地面水,進排合一誰敢用!說是一攤死水都不過分。
就生態來說,汽水域的魚要怎辦?


